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加大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住宅供给分担大住房压力

发布作者: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0-21 09:18:31

  2021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启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提交了5份建议,涉及都市圈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光伏建筑、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工业化推动建筑发展等方面。

  陈锦石指出,目前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中,同时大小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差异巨大,住房供需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小城市人口外流、住房过剩,大城市流动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口巨大,大城市住房问题、小城市发展问题已然突出。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在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过程仍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尤其是发展的内生动力缺失:一是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等发展资源;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村民和村集体在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动中,传统的守望相助的社区正在消失,村民的集体认同感逐渐淡薄,村级组织存在过度行政化倾向,基层党组织难以发挥组织动员职能;三是制度创新和管理改革相对滞后。

  1、加强城市群、都市圈顶层总体设计,通过强化三规合一、打通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公共基本的建设,强化大城市对圈内中小城市的辐射。

  2、允许大城市与周边县市、城乡建立联动,加大大城市辐射的周边中小城市住宅供给,分担大城市住房压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时带动周边小城市发展。

  3、城市群、都市圈内公共设施配套一体化,享受大城市配套资源政策,如医疗、教育等;参考澳门的横琴模式,北京的雄安模式,探索更多此类试点。

  4、在土地利用、财政投入、监督考核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激发基层政府、村民和各种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5、聚焦发展要素,继续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制定切实政策鼓励农村青年人群回到家乡发展,为企业和青年人群提供创业与发展空间,使农村成为企业和有志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共同积极做城乡高水平发展共创者。

  近年来,地球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由于防洪排涝设施的不足,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侵害依然严峻。为大大降低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陈锦石建议:

  1、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幅度的提高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定期疏浚大江大河,遏制违法侵占水域行为,增强江河湖泊的吞吐能力;二是强化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1.29万亿元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鼓励地方政府在中央基础上扩大重大水利工程的投资;三是加大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推广水弹性城市建设。

  2、成立防洪排涝专项基金,指导、吸引民营资本与政府、国有资本合作共同建设、运营防洪排涝设施,为防洪排涝事业壮大力量。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八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陈锦石指出,建筑业能耗高的同时,传统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隐患。如外墙外保温材料掉落伤人事件偶有发生;部分保温材料未使用防火阻燃技术,引发火灾事故等。

  1、大力推广低碳住宅。一是制定国家强制性低碳建筑标准,并对低碳住宅进行明确定义;二是在土地供应时增加低碳要求,增加市场低碳住宅供给;三是参照低能耗家电鼓励等系列政策,对购买达标低碳住宅的个人进行现金补贴或契税减免。

  2、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全力发展光伏建筑,大大降低建筑物能耗。

  3、因地制宜变更外墙保温技术规范要求。一是禁止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大力推广外墙内保温技术;二是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计算规则;三是全力发展结构自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

  建筑行业属于传统产业,相对别的行业呈现利润低、生存难、发展更难的特征。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专利技术保护难、推广使用比例小,现有的绝大多数实施工程技术、实施工程的方案、施工材料跟不上时代发展。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有:科学技术创新的氛围相对欠缺、新实施工程技术推广的源动力不足、从业人员创新意识及技能不够等。

  1、把对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提升到国家科技层面,从源头上鼓励和奖励。一是多设立国家级专项课题,以专项科研基金的形式,吸引研究所、高校及公司参与建筑技术创新;二是对于研究成功并得到推广的,给与专利保护的同时再给予财税方面的激励。

  2、加大对建筑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利用建筑协会,组织资金与专业师资力量,通过增加高校建筑专业招生配额、增设建筑技术职业培训机构等手段,培养提升建筑实施工程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逐步满足新技术、新工艺具体落地的人才需求。

  3、大胆奖励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对于对生产效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有重大改进的技术,国家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部分区域或部分项目进行试点,增加成本财务政策补偿手段。

  “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业加快发展,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慢慢地加强。然而我国建筑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建筑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还不高。传统建筑业会造成噪声污染、废水污染、废气污染、粉尘污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和有毒物质污染等。装配式建筑虽然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在土地出让环节设置了装配式建筑比例要求,但是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标准化水平不足、技术水平处于低端等问题依然存在。

  1、大力推行预制装配式建筑,不断的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水平与技术水平。一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NPC技术体系,在减少相关成本、施工便捷、安全等领域加大研发,逐渐完备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管理体系,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更好发展。二是装配式建筑优先采用EPC总承包,从设计-采购-施工全方位把控产品质量,真正的完成全过程、全专业综合高效管理。三是在政策上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比。

  3、继续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消除目前存在的质量通病问题。完善国内现有图集和施工操作手册,增加常见质量上的问题的处理解决措施。加快专业人才培育,各类人才持证上岗。

  4、在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和节水技术,节约水资源;选择符合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的住宅建筑体系,研制推广新型砌块、轻质板材和高效保温材料,减少能耗。